肌肉萎缩是指因肌肉纤维变细、数量减少或体积缩小,导致肌肉力量和功能下降的病理状态,其成因复杂多样,一般包括神经源性损伤、肌源性病变、废用性萎缩、营养及代谢障碍、其他系统疾病影响等。
1、神经源性损伤:支配肌肉的神经受损会直接阻断信号传导。例如,颈椎病或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根,或外伤导致神经断裂,均会使肌肉因长期缺乏神经刺激而逐渐萎缩。运动神经元病(如渐冻症)则因神经元退化,无法向肌肉发送运动指令,引发进行性肌无力与萎缩。
2、肌源性病变:肌肉本身的疾病或代谢异常是重要诱因。如肌营养不良症、多发性肌炎等,会导致肌肉纤维结构破坏或功能丧失;线粒体肌病等代谢性疾病则因能量供应不足,影响肌肉正常收缩与维持,长期可引发萎缩。
3、废用性萎缩:长期卧床、肢体固定或缺乏运动时,肌肉因缺乏机械刺激而逐渐退化。例如,骨折后石膏固定期间,患肢肌肉会因活动减少而萎缩,但通常可通过康复训练恢复功能。
4、营养及代谢障碍:蛋白质摄入不足、消化吸收障碍或内分泌疾病(如甲状腺功能亢进、糖尿病)会影响肌肉合成与代谢。例如,低蛋白血症会导致肌肉蛋白分解加速,而糖尿病引发的神经病变也可能间接导致肌肉萎缩。
5、其他系统疾病影响:自身免疫性疾病(如系统性红斑狼疮)、感染(如脊髓灰质炎病毒)、肿瘤或药物副作用(如他汀类降脂药)等,均可能通过直接损伤肌肉或影响神经功能,间接导致肌肉萎缩。
肌肉萎缩的成因涉及多系统交互作用,早期诊断需结合病史、体检及影像学、电生理检查。预防关键在于保持适度运动、均衡营养,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