吴彦  主任医师

北京大学人民医院

心血管内科

0 0 2267 1
视频 音频 文章 问答

血小板减少是咋回事

2025/7/25 17:46     阅读:44

血小板减少是指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范围(通常低于100×10?/L),其成因复杂多样,涉及血小板生成障碍、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、血小板分布异常、血液稀释、遗传或先天因素等多个环节。

1、血小板生成障碍:骨髓是血小板生成的核心场所,若骨髓造血功能受损,将直接导致血小板产量下降。常见疾病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(骨髓造血干细胞衰竭)、急性白血病(白血病细胞挤占骨髓空间,抑制巨核细胞生成)、骨髓纤维化晚期(骨髓被纤维组织替代)及巨幼细胞性贫血(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影响巨核细胞成熟)。此外,电离辐射、化疗药物(如烷化剂、抗代谢药)等理化因素也可通过抑制骨髓造血功能,间接导致血小板减少。

2、血小板破坏或消耗过多:免疫系统异常或非免疫机制均可加速血小板破坏。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(ITP)是典型代表,患者体内产生抗血小板抗体,导致血小板在脾脏等器官被过度破坏。系统性红斑狼疮、淋巴瘤等自身免疫性疾病,以及病毒感染(如肝炎病毒、EB病毒)后,也可通过免疫复合物沉积或抗体介导的机制破坏血小板。非免疫性破坏则见于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(TTP,微血管内广泛血栓形成消耗血小板)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(DIC,凝血系统激活导致血小板大量消耗)及药物相关反应(如磺胺类、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)。

3、血小板分布异常:脾脏是血小板储存和破坏的主要场所,脾功能亢进或脾肿大时,大量血小板滞留于脾脏,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降低。肝硬化患者因门静脉高压导致脾肿大,是此类情况的典型代表。

4、血液稀释:大量输血或补液时,血液被稀释,血小板浓度相对下降,但通常不会伴随血小板功能异常。

5、遗传或先天因素:少数患者因基因突变导致血小板生成缺陷,如先天性无巨核细胞血小板减少症,表现为自幼血小板减少且难以纠正。

血小板减少的病因需通过详细病史采集、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(如血常规、骨髓穿刺、凝血功能检测)综合判断。治疗原则包括去除病因(如停用致敏药物、控制感染)、促进血小板生成(如使用促血小板生成素)及免疫调节(如糖皮质激素、丙种球蛋白)。若血小板计数极低(如<20×10?/L),需预防性输注血小板以降低出血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