细菌性痢疾通常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,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,以发热、腹痛、腹泻、黏液脓血便及里急后重为主要症状,严重者可引发感染性休克,夏秋季多发,儿童和青壮年易感。
1、病原与传播:
痢疾杆菌随患者粪便排出,污染食物、水源或手后被摄入。苍蝇等媒介可机械性传播病菌。人群普遍易感,10岁以下儿童更常见,集体场所如学校、托幼机构易发生聚集性疫情。潜伏期通常1-3天,短则数小时,长则7天。
2、典型症状:
典型表现为里急后重,即便意频繁但排便量少,伴黏液或脓血便。发热体温可达39℃,腹痛多为左下腹压痛。轻型仅表现为腹泻,重型可出现脱水、酸中毒甚至感染性休克。中毒型痢疾多见于儿童,表现为高热、惊厥、休克,病死率较高。
3、诊断与治疗:
通过粪便镜检发现大量白细胞、红细胞及吞噬细胞可初步诊断,确诊需培养出痢疾杆菌。治疗以喹诺酮类或头孢类抗生素为主,儿童慎用喹诺酮。同时需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,微生态制剂有助于恢复肠道菌群平衡。
细菌性痢疾是可防可治的肠道传染病,预防重在饮食卫生,避免生食、不洁饮食。患者需隔离治疗至症状消失后2周或大便培养阴性,密切接触者需医学观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