肠梗阻根据病因一般可分为机械性、动力性、血运性肠梗阻,不同类型的发生机制、症状表现及治疗方法差异明显,需准确鉴别以实现精准救治。
1、机械性肠梗阻:
机械性肠梗阻最为常见,占所有肠梗阻的90%以上。其病因包括肠粘连、肿瘤、疝嵌顿、肠扭转或异物堵塞等。肠腔被物理性阻塞导致内容物无法通过,患者会出现典型痛、吐、胀、闭症状,即持续性腹痛伴阵发性加剧、呕吐、腹胀及停止排气排便。影像学检查可见肠管扩张和气液平面,治疗常需手术解除梗阻。
2、动力性肠梗阻:
因肠道神经肌肉功能紊乱导致肠蠕动丧失或痉挛,又分麻痹性和痉挛性两类。麻痹性多见于腹部术后、腹膜炎或电解质紊乱,结肠梗阻多见,痉挛性较少见。患者虽有腹胀但腹痛相对较轻,治疗侧重纠正病因和促进肠功能恢复。
3、血运性肠梗阻:
肠系膜血管栓塞或血栓形成导致肠管缺血坏死,病情凶险。多见于老年人或心血管疾病患者,表现为突发剧烈腹痛、频繁呕吐,病情进展迅速,死亡率高达50%-80%,需紧急手术。
肠梗阻分型直接影响治疗策略选择,机械性梗阻侧重解除梗阻点,血运性需争分夺秒抢救肠管。患者出现肠梗阻症状应立即就医,通过CT血管造影等明确梗阻类型。早期诊断和个体化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,术后需关注并发症防治与功能康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