打乙肝疫苗通常不能终身免疫,其保护期一般为10-15年,部分人可更长,随着时间推移抗体水平会逐渐下降,当抗体滴度过低时,保护力减弱,需补种疫苗以维持免疫效果。
乙肝疫苗接种后,人体免疫系统会产生乙肝表面抗体,这种抗体能中和乙肝病毒,起到保护作用。但抗体水平并非终身稳定,接种后3-5年抗体滴度会逐渐降低,多数人在10-15年后可能降至保护阈值以下,此时若接触乙肝病毒,感染风险会增加。个体差异较大,约10%-15%的人接种后抗体可维持20年以上,这与接种者年龄、免疫功能、疫苗剂量等因素相关,儿童接种后抗体维持时间通常比成人更长。
判断是否需要补种疫苗,需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滴度。若滴度≥10mIU/mL,说明仍有保护力,无需补种。若滴度<10mIU/mL,建议及时补种1剂加强针,刺激免疫系统再次产生抗体,补种后多数人抗体水平可快速回升,保护期延长5-10年。尤其高危人群需每3-5年检测一次抗体,普通人群可每10年检测一次。
少数人接种疫苗后可能不产生抗体,称为无应答者,这类人群需增加疫苗剂量或更换疫苗类型重新接种,并再次检测抗体,确保获得保护力。即使抗体水平足够,也需避免高危行为,因为抗体保护并非100%,极端情况下仍可能感染。
乙肝疫苗保护期有限,不能终身免疫,需通过定期检测抗体滴度判断是否补种。及时加强免疫可维持保护力,结合避免高危行为,能最大限度降低乙肝感染和后续肝癌风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