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发的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,主要表现为骨髓造血细胞增生减低,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,进而引发贫血、出血和感染等系列症状。
该病病因复杂,化学毒物如苯及其衍生物、药物如氯霉素和磺胺类抗生素、放射线以及病毒感染等,均可能破坏骨髓造血干细胞或损伤造血微环境。根据病情进展,可分为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。急性型起病急骤,常以严重出血和感染为首发症状,患者短期内可能出现颅内出血或败血症而危及生命。慢性型则进展较缓,早期可能仅表现为乏力、头晕等轻度贫血症状,但随着病情加重,也会逐渐出现皮肤瘀斑、鼻出血等出血倾向。
患者在生活中要特别注意预防感染,保持居住环境清洁,避免前往人群密集场所,外出时佩戴口罩。保证营养均衡,多摄入富含蛋白质、铁和维生素的食物,避免食用辛辣、生冷食物。还要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,防止出血加重。
再生障碍性贫血虽病情凶险,但通过规范治疗与科学管理,多数患者可获得长期生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