耳石症(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)的症状具有典型特征,多因头部快速运动(如翻身、低头、抬头)诱发,具体表现包括旋转性眩晕、眼球震颤、恶心呕吐、平衡失调、反复发作性等。
1、旋转性眩晕:患者常描述天旋地转或自身晃动感,眩晕发作时间短暂,通常持续数秒至1分钟,与头部位置改变同步出现或延迟1-2秒发作。
2、眼球震颤:眩晕发作时伴随不自主的眼球快速跳动(水平型或旋转型),眼球震颤方向与眩晕程度相关,可通过医生观察或眼震电图检查确诊。
3、恶心呕吐:约50%患者因前庭系统过度刺激出现轻度恶心,严重者可能呕吐,但无听力下降或耳鸣等耳蜗症状。
4、平衡失调:眩晕缓解后可能残留短暂头晕或行走不稳感,尤其在黑暗环境或复杂地面时更明显。
5、反复发作性:症状可因头部再次运动反复出现,但单次发作后可能数天至数月无症状,具有发作-缓解交替的特点。
应对措施:若怀疑耳石症,应立即停止头部运动并保持静止,避免跌倒风险。症状缓解后需尽快就诊耳鼻喉科,通过Dix-Hallpike试验或滚转试验明确受累半规管。确诊后,医生会通过耳石复位治疗(如Epley手法)将脱落的耳石颗粒移回椭圆囊,多数患者1-2次复位即可痊愈。若复位后仍有残留头晕,可遵医嘱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片(改善内耳微循环)或盐酸氟桂利嗪胶囊(缓解前庭神经兴奋),辅助减轻症状。
注意事项:复位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或头部大幅度活动,睡眠时建议抬高床头30度,若出现持续呕吐、意识模糊或新发听力下降,需立即就医排除脑卒中等严重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