杨国良  副主任医师

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

肿瘤科

91 0 917 17
视频 音频 文章 问答

什么是壶腹周围癌

2025/7/30 17:45     阅读:3

壶腹周围癌是指生长在乏特壶腹、十二指肠乳头、胆总管下端及胰管开口处等区域的恶性肿瘤,因这些部位解剖结构紧密且功能关联性强,肿瘤早期即可引起胆总管和主胰管梗阻,导致黄疸、腹痛等典型症状。该病好发于40-70岁男性,男性发病率约为女性的2-3倍,是消化系统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之一。

从病因学看,壶腹周围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,但长期高脂饮食、酗酒、胆道结石或慢性炎症刺激被认为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。例如,胆道结石反复损伤胆管黏膜,可能诱发细胞异常增殖;慢性胰腺炎导致的胰液反流也可能破坏胆胰管交界处的黏膜屏障。此外,家族性腺瘤样息肉病、乙肝病毒感染等遗传或感染因素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。

临床表现上,无痛性进行性黄疸是壶腹周围癌最显著的特征,患者常出现皮肤巩膜黄染、尿色深如浓茶、大便呈陶土色,且黄疸可能因肿瘤坏死脱落而呈波动性。中上腹痛是另一常见症状,疼痛可放射至背部,尤其在进食后或夜间加重。若合并胆道感染,患者还会出现寒战高热,甚至中毒性休克。随着病情进展,肿瘤压迫胰管可导致胰腺萎缩,引发食欲减退、血糖升高;长期胆汁淤积则可能诱发胆汁性肝硬化、脾肿大等并发症。

治疗以手术为主,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根治性治疗的核心手段,早期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40%-60%。对于无法手术的患者,内引流术、化疗及靶向治疗可缓解症状并延长生存期。由于壶腹周围癌早期症状隐匿,高危人群需定期进行腹部超声、CT或MRCP检查,以便早期发现病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