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髓穿刺术是诊断血液系统疾病的关键检查手段,但其作为有创操作,一般包括局部出血与血肿、感染风险、疼痛与神经损伤、骨髓相关并发症、心理负担等潜在危害。这些风险在规范操作下发生率较低,但需结合患者个体情况综合评估。
1、局部出血与血肿:穿刺可能损伤皮下或骨髓腔内血管,导致穿刺点渗血或皮下血肿。凝血功能障碍患者(如血友病、长期抗凝治疗者)风险更高,需术前评估凝血指标并延长压迫止血时间,避免剧烈活动。
2、感染风险:消毒不彻底或术后护理不当可能引发穿刺部位红肿、疼痛甚至骨髓炎。免疫力低下人群(如化疗后、艾滋病患者)感染概率增加,需严格无菌操作,术后保持敷料干燥,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。
3、疼痛与神经损伤:穿刺针刺激骨膜可能引发短暂疼痛,但局部麻醉可显著缓解。极少数情况下,穿刺针可能误伤周围神经(如股神经)或血管,导致局部麻木、运动障碍或血肿压迫,需通过超声引导提高精准度。
4、骨髓相关并发症:过量抽取骨髓可能影响造血功能,导致短暂性贫血或血小板减少,但通常可自行恢复。多次穿刺可能增加骨损伤风险,需控制操作频率并选择合适穿刺部位(如髂后上棘)。
5、心理负担:部分患者因对操作的恐惧或对疾病预后的担忧,可能出现焦虑、失眠等心理反应。术前充分沟通操作流程、风险及必要性,术后及时安抚情绪,可有效减轻心理压力。
骨髓穿刺术的危害多与操作技术、患者体质及术后护理相关,选择经验丰富的医生、完善术前评估并严格遵循护理规范,可最大限度降低风险,保障检查安全性和诊断准确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