肾炎并非全由细菌感染引起,其病因一般包括细菌感染、病毒感染、自身免疫异常、药物或毒物损伤等,不同病因导致的肾炎类型及治疗方式存在差异。
1、病毒感染:某些病毒感染可间接引发肾炎,如乙肝病毒、丙肝病毒等,病毒抗原与抗体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,诱发炎症。治疗需针对病毒进行抗病毒治疗,如乙肝病毒相关肾炎可遵医嘱使用恩替卡韦分散片、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,同时根据肾脏损害情况联用糖皮质激素抑制免疫反应,如醋酸泼尼松片,需遵医嘱用药。
2、药物或毒物损伤: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、某些抗生素,或接触重金属,可直接损伤肾小球或肾小管,引发药物性肾炎。治疗首先需停用相关药物或脱离毒物环境,轻症者停药后可逐渐恢复,重症者需遵医嘱使用醋酸泼尼松片抑制炎症,必要时联合环磷酰胺片调节免疫,避免肾功能进一步恶化。
3、自身免疫异常:多数肾炎与自身免疫紊乱相关,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导致的狼疮性肾炎,机体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肾小球,引发慢性炎症。治疗需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,如甲泼尼龙片抑制免疫反应,联合吗替麦考酚酯分散片调节免疫平衡,同时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及自身抗体水平,遵医嘱调整用药。
4、细菌感染:少数肾炎由细菌感染直接或间接引起,如急性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,链球菌感染后产生的抗体与肾小球抗原结合,诱发免疫炎症。治疗以对症支持为主,感染期遵医嘱使用注射用青霉素钠控制感染,同时限制水钠摄入,必要时用呋塞米注射液减轻水肿,多数患者可自愈,无需手术。
肾炎的病因多样,细菌感染只是其中之一,更多与免疫异常、病毒感染或药物损伤相关。明确病因是制定治疗方案的关键,需结合具体类型采取抗感染、调节免疫或停药等措施,早期干预可有效保护肾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