测量血压的准确时间通常为早晨起床后1小时内和晚上睡前,这两个时段能反映血压的基础状态和昼夜节律,测量时需安静休息5-10分钟,避免干扰因素。
人体血压存在昼夜波动规律,呈现双峰一谷特征。早晨6-10点血压逐渐升高,形成第一个高峰;下午4-6点出现第二个高峰;夜间血压逐渐降低,凌晨达到最低。早晨测量可捕捉血压的晨峰现象,这一阶段血压升高与心脑血管事件高发密切相关,能更精准反映基础血压水平。测量前需避免起床后立即活动,因为起床后的体位变化、洗漱等动作可能导致血压短暂升高,影响结果准确性。
晚上睡前测量则能反映血压的夜间基础状态,尤其适合评估降压药的持续效果。若夜间血压过高,可能提示药物剂量不足或剂型不合适,需调整治疗方案。测量前应避免剧烈运动、情绪激动、吸烟、饮酒或饮用浓茶、咖啡等,这些因素会使血压暂时升高,导致测量值失真。
此外,测量时的姿势也会影响准确性,建议采取坐位,双脚平放于地面,手臂自然伸直放在与心脏同一水平的桌面上,袖带松紧以能插入1-2指为宜。每次测量应连续测2-3次,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,避免单次测量的偶然误差。
需要注意的是,特殊人群可能存在体位性低血压,除早晚测量外,还可在站立后3分钟测量血压,以全面了解血压情况。若怀疑有高血压或血压波动较大,可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,更全面地反映血压变化。
早晨起床后和晚上睡前是测量血压的最佳时段,测量时需排除干扰因素,规范操作。准确掌握血压变化规律,有助于及时发现异常、调整治疗方案,更好地控制血压,保护心脑血管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