陆海英  主任医师

北京大学第一医院

肝病内科

0 0 1478 0
视频 音频 文章 问答

肝癌靶向药耐药怎么办

2025/8/5 17:41     阅读:127

肝癌靶向药耐药是治疗过程中常见的挑战,主要因肿瘤细胞基因突变、信号通路重组或微环境改变导致药物失效。出现耐药后,需根据患者病情动态调整治疗方案,通过多学科协作延长生存期,具体包括更换靶向药物、联合免疫治疗、联合化疗或放疗、局部消融或介入治疗、肝移植评估等。

1、更换靶向药物:肝癌靶向药作用靶点不同,一种药物耐药后,可更换其他类型靶向药。如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耐药后,可遵医嘱改用瑞戈非尼片,其作为多激酶抑制剂,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及转移,临床试验显示可较大延长患者生存期,甲磺酸仑伐替尼胶囊耐药后,可考虑卡博替尼,该药通过阻断多种酪氨酸激酶受体,抑制肿瘤生长和血管生成。

2、联合免疫治疗:靶向药与免疫治疗协同可增强抗肿瘤活性。例如,甲磺酸仑伐替尼胶囊联合帕博利珠单抗注射液,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和激活T细胞杀伤作用,对部分耐药患者有效,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联合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,通过阻断PD-1通路恢复免疫系统对肿瘤的识别,延长无进展生存期。

3、联合化疗或放疗:局部进展期肝癌患者,可遵医嘱在靶向药基础上联合化疗药物如注射用盐酸吉西他滨、注射用奥沙利铂,通过多靶点抑制肿瘤细胞增殖,若肿瘤转移至骨或脑,可联合放疗精准杀灭局部病灶,缓解症状。

4、局部消融或介入治疗:对于小体积耐药病灶,射频消融术可通过高温直接摧毁肿瘤组织,肝动脉化疗栓塞术(TACE)可阻断肿瘤血供,联合靶向药提高局部控制率。

5、肝移植评估:符合米兰标准的晚期肝癌患者,肝移植可替换受损肝脏,消除耐药微环境,但需严格评估供体匹配度及术后免疫排斥风险。

肝癌靶向药耐药后,需通过动态监测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变化,及时调整治疗策略。多学科团队综合评估后,选择个体化方案可有效控制病情进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