病毒性肝炎可能引发肝癌,尤其是慢性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,是肝癌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。
我国约80%的肝癌患者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,而丙肝患者中未经治疗的20年内肝硬化率可达20%,其中每年3%-5%会进展为肝癌。这一过程通常遵循肝炎-肝硬化-肝癌的演进路径,病毒持续复制导致肝细胞反复损伤修复,引发肝星状细胞活化形成纤维间隔,异常肝细胞结节逐步发展为异型增生结节,最终突破癌变阈值。
乙肝病毒通过双重机制致癌,一方面,病毒DNA整合宿主基因组后,其X蛋白可干扰细胞周期调控,促使肝细胞异常增生;另一方面,慢性炎症产生的IL-6、TNF-α等细胞因子会破坏肝脏免疫监视功能,削弱自然杀伤细胞对癌变细胞的清除能力。丙肝病毒则通过核心蛋白激活致癌信号通路,诱发氧化应激和胰岛素抵抗,加速肝硬化进程。若患者合并酒精滥用、黄曲霉毒素暴露或代谢综合征,肝癌风险将呈指数级增长。
预防肝癌需从这三方面入手:
1、通过接种乙肝疫苗阻断感染,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可使母婴传播阻断率超95%;
2、慢性肝炎患者规范抗病毒治疗,恩替卡韦、替诺福韦可使乙肝患者肝癌风险降低50%-70%,直接抗病毒药物可使丙肝治愈率超95%;
3、高危人群每6个月进行肝脏超声和甲胎蛋白监测,早期肝癌经手术或消融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达60%-70%。
通过科学管理病毒性肝炎,完全可能阻断其向肝癌的转化链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