肾虚和肾病通常不是一回事,肾虚是中医理论中对身体状态的描述,涉及生殖、泌尿等多系统功能失调,肾病是西医概念,指肾脏器质性病变,如肾炎、肾结石等,二者在概念、病因、诊断和治疗上均不同。
中医所说的肾并非单纯的器官,而是涵盖生殖、泌尿、内分泌等多个系统的功能综合体。肾虚是中医辨证的一种结果,多因劳累、熬夜、房事过度等导致,表现为腰膝酸软、乏力、失眠、性功能下降等,但检查肾脏可能无器质性病变。其诊断依赖中医的望闻问切,治疗以调理为主,如服用六味地黄丸等中药,通过滋补肝肾、调节身体机能改善症状。
西医中的肾病则明确指向肾脏器官的病变,包括肾小球肾炎、肾结石、肾衰竭等,由感染、免疫异常、代谢紊乱等因素引起,会导致肾脏结构或功能受损。诊断需依靠尿常规、肾功能检查、肾脏超声等客观指标,如发现蛋白尿、血肌酐升高、肾脏萎缩等。治疗则针对具体病因,如用激素治疗肾炎、手术处理结石、透析治疗肾衰竭等,以修复或替代肾脏功能。
二者虽概念不同,但部分症状可能重叠,如肾虚和肾病都可能出现腰痛、乏力。需注意的是,肾虚不会直接导致肾病,肾病患者也未必有肾虚表现。临床中需区分对待,避免将肾病当作肾虚调理而延误治疗,也不必因有肾虚症状而担心患上肾病。
肾虚是中医的功能失调概念,肾病是西医的器质性病变,二者本质不同。出现相关症状时,若怀疑肾脏问题,应先通过西医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;若为肾虚,可在中医指导下调理,明确区分才能更好地维护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