膀胱结石是尿液中矿物质结晶沉积形成的固体块,其形成与尿液成分失衡、排尿障碍及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,具体成因如下:
1、代谢异常“埋隐患” 🧪
甲状旁腺功能亢进、高尿酸血症等疾病会导致尿液中钙、草酸、尿酸等物质浓度升高,超出溶解度后析出结晶。例如,痛风患者尿酸排泄增多,易形成尿酸结石;儿童缺乏维生素A时,膀胱黏膜脱落细胞可能成为结石核心。
2、尿路梗阻“留隐患” 🚫
前列腺增生、尿道狭窄等疾病会阻碍尿液排出,使尿液在膀胱内滞留时间延长。尿液中的矿物质、代谢废物有更多时间沉淀,形成结晶并逐渐增大,最终发展为结石。
3、感染“催化”结石 🦠
细菌感染膀胱后,部分细菌分解尿素产生氨,使尿液碱化,促进磷酸盐、碳酸盐沉淀。例如,变形杆菌感染易形成磷酸镁铵结石,这类结石常呈“鹿角形”,生长迅速且易复发。
4、异物“招惹”结石 🧷
长期留置导尿管、膀胱内缝线或手术残留金属碎片等异物,会吸附尿液中的矿物质,成为结石形成的核心,逐渐包裹形成结石。
预防膀胱结石需多饮水、均衡饮食、及时治疗尿路疾病。出现排尿疼痛、血尿等症状时,务必尽早就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