戊肝会通过日常接触传给家人吗?

戊肝确实会传染给家人,主要通过粪-口途径传播。若家人食用了被患者粪便污染的食物,或饮用了受污染的水源,都可能感染戊肝。此外,日常生活中的密切接触,如共用牙刷、毛巾、餐具等,也可能成为传播途径。戊肝的传播与卫生条件密切相关。在卫生条件较差、饮食不卫生的环境中,戊肝的传播风险更高。因此,戊肝患者和家人都应注重个人卫生,勤洗手,保持饮食卫生,避免食用生肉、生鱼和未煮熟的食物。预防戊肝的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。家人可接种戊肝疫苗,提高免疫力。若家人出现发热、乏力、黄疸等症状,应及时就医,并告知医生可能的感染途径。戊肝虽可传染,但通过科学预防和及时治疗,可有效控制病情。了解传播途径,做好个人防护,是保护家人健康的关键。

肝癌初期通常有哪些症状,容易被忽视?​

肝癌初期症状不明显,多为 “非特异性不适”,容易与肝炎、胃病混淆,需警惕以下信号:​😩全身症状:莫名乏力、疲倦(休息后也无法缓解),是肝癌初期常见症状,因肝脏代谢功能下降,身体能量供应不足;部分人会出现低热(37.5-38℃,无寒战,抗生素无效),因肿瘤组织坏死吸收引发。​🤢消化症状:食欲下降、恶心、腹胀,尤其吃油腻食物后明显,易被误认为 “胃病”;部分人会出现腹泻(大便稀溏,无黏液脓血),因肝脏分泌胆汁减少,影响脂肪消化。​🌙肝区不适:右上腹(肝脏位置)出现隐痛、胀痛,或 “牵扯痛”(放射到右肩、背部),疼痛不剧烈、呈间歇性,容易被忽视(如误以为是 “岔气” 或 “肌肉痛”),若疼痛加重、持续,可能肿瘤已增大。​肝癌高危人群(乙肝 / 丙肝患者、肝硬化患者、长期饮酒者、有肝癌家族史者),需每 6 个月做一次肝癌筛查(甲胎蛋白 + 肝脏超声),早发现早治疗(早期肝癌手术切除后 5 年生存率超 70%)。

长期肝火旺,可能会导致哪些不良后果?​

肝火旺并非 “小问题”,长期不调理会影响全身健康,常见后果如下:​👀眼部问题:中医认为 “肝开窍于目”,长期肝火旺会导致眼睛干涩、发红、胀痛,或出现视物模糊、迎风流泪,严重时可能引发结膜炎、麦粒肿(针眼),因肝火上炎刺激眼部。​🧠情绪与睡眠问题:肝火旺易导致情绪急躁、易怒(一点小事就发火),或焦虑、抑郁(情绪控制不住);夜间会出现失眠(入睡难、多梦、早醒),因肝火扰心,影响心神安定,长期失眠又会加重肝火旺,形成恶性循环。​🖤消化系统问题:肝火会 “犯胃”,导致胃部不适(胃痛、反酸、烧心),或食欲下降、口苦(晨起口苦明显);还可能 “影响肠道”,导致便秘(大便干结、排便困难),因肝火耗伤肠道津液,或腹泻(因肝火旺盛导致肠道功能紊乱)。​🩸其他后果:长期肝火旺会导致内分泌紊乱,女性可能出现月经不调(月经提前、量多、痛经),男性可能出现口干舌燥、咽喉肿痛;还可能导致皮肤问题(长痘、色斑加重,因肝火影响新陈代谢,毒素堆积)。​肝火旺调理需 “饮食 + 情绪 + 作息” 结合:少吃辛辣、油炸、热性食物(如辣椒、羊肉),多吃菊花、枸杞、苦瓜等清热食物;保持情绪平和(避免熬夜、减少压力);必要时可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龙胆泻肝丸(短期调理,避免长期服)。

70岁后肝硬化就安全了吗?

70岁后肝硬化并非就安全了,年龄增长反而可能增加风险。老年患者肝脏功能衰退,再生和修复能力下降,对并发症的抵抗力更弱,病情进展可能更快。肝硬化本身是慢性进行性疾病,无论年龄大小,只要未得到有效控制,都可能持续恶化。老年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,如高血压、糖尿病等,进一步削弱身体机能,增加治疗难度。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易出现腹水、消化道出血、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,这些并发症在老年患者中致死率更高。即使处于代偿期,若未定期复查、规范治疗,病情也可能突然加重。肝硬化患者无论年龄大小,都需积极治疗、定期随访。保持健康生活方式,如戒酒、低盐饮食,对延缓病情进展至关重要。

肝癌患者能做介入治疗吗?

肝癌患者能否进行介入治疗需结合病情综合判断。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中晚期肝癌、肿瘤复发或转移、术前缩小肿瘤体积等情况,介入治疗是常用且有效的选择。其核心原理是通过导管将化疗药物或栓塞剂精准注入肿瘤供血动脉,阻断血供并局部杀灭癌细胞,尤其适合肝功能Child-Pugh分级为A或B级的患者。介入治疗方式多样,包括肝动脉化疗栓塞术(TACE)、射频消融术、微波消融术等。TACE通过栓塞肿瘤血管并释放化疗药物,可显著降低肿瘤负荷;消融术则利用高温直接破坏肿瘤组织,对直径≤3厘米的病灶效果显著。研究显示,TACE联合靶向药物或免疫治疗可延长中晚期患者生存期。需注意,介入治疗可能引发发热、肝区疼痛等栓塞后综合征,术后需卧床24小时并监测生命体征。治疗前需完善肝功能、凝血功能及影像学评估,确保患者耐受性。肝癌介入治疗需严格把握适应症,通过多学科会诊制定个性化方案,可有效控制病情并提高生活质量。

乙肝e抗体和核心抗体阳性咋回事?

乙肝e抗体阳性通常提示乙肝病毒复制不活跃,传染性降低,是乙肝病毒感染时间较长的标志。它可能出现在乙肝恢复期,或与乙肝表面抗原、核心抗体共同构成“小三阳”,表明病情趋于稳定。乙肝核心抗体阳性则说明曾感染过乙肝病毒,可能是既往感染后已恢复,也可能是处于感染窗口期或慢性感染阶段。单独核心抗体阳性时,需结合其他指标判断是否为隐匿性感染。若乙肝e抗体和核心抗体同时阳性,需关注乙肝表面抗原状态。若表面抗原阴性,可能提示既往感染后恢复;若表面抗原阳性,则可能是“小三阳”状态,需定期监测病毒DNA和肝功能。发现这两种抗体阳性时,建议及时就医,完善乙肝五项、病毒DNA及肝功能检查,由医生综合评估病情,制定随访或治疗方案。

丙型肝炎究竟是种什么病?

丙型肝炎,全称丙型病毒性肝炎,是由丙型肝炎病毒(HCV)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,属于病毒性肝炎的一种,具有传染性。HCV主要通过血液传播,如共用注射器吸毒、输血、使用未消毒的医疗器械等;性传播和母婴传播也是重要途径。感染后,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,引发免疫反应,导致肝细胞受损。多数患者早期症状隐匿,可能出现乏力、食欲减退、恶心等非特异性症状,少数患者会有黄疸。若未及时治疗,丙型肝炎易转为慢性,持续损伤肝脏,引发肝纤维化、肝硬化,甚至肝癌。目前,直接抗病毒药物(DAAs)是主要治疗手段,治愈率超99%。日常应避免共用牙刷、剃须刀等可能接触血液的物品,安全性行为,降低感染风险。

肝内胆管结石会自己消失吗?

肝内胆管结石一旦形成,几乎无法自愈。这类结石多因胆汁淤积、胆道感染或寄生虫入侵导致,结石形成后,会持续刺激胆管黏膜,甚至引发炎症、胆管狭窄或肝萎缩。结石若长期存在,可能引发严重并发症,如反复胆管炎、胆汁性肝硬化,甚至增加胆管癌风险。即使结石较小且无症状,也不能自行排出或溶解,仅少数由寄生虫引起的结石可能随寄生虫死亡而排出,但概率极低。无症状的小结石可定期复查,但若出现右上腹疼痛、黄疸、发热等症状,需及时就医。治疗方式包括药物溶石、内镜取石或手术切除病变肝段,具体方案需由医生评估。肝内胆管结石无法自愈,发现后应积极就医,避免拖延导致病情恶化。日常需保持低脂饮食,定期复查,降低复发风险。

肝炎患者真能碰酒吗?

肝炎患者绝对不能喝酒。酒精进入人体后,90%以上需经肝脏代谢,而肝炎患者的肝脏本就因炎症或病毒感染受损,代谢酒精的能力大幅下降。此时饮酒,会直接加重肝脏负担,导致肝细胞进一步坏死,加速肝纤维化进程。酒精代谢产生的乙醛等有毒物质,会直接破坏肝细胞膜结构,抑制肝细胞再生能力。长期饮酒的肝炎患者,肝硬化风险比不饮酒者高3-5倍,肝癌发生率更是普通患者的6-8倍。即使少量饮酒,也可能因酒精的累积效应,使肝脏损伤持续加重。对于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肝炎患者,酒精还会干扰药物代谢酶活性,降低药物疗效,增加耐药风险。部分患者可能因饮酒导致治疗周期延长,甚至病情反复。肝炎患者必须严格戒酒,包括啤酒、红酒等含酒精饮品。日常应选择高蛋白、低脂饮食,定期复查肝功能,积极配合治疗。

肝胆究竟是怎么配合工作的?

肝胆通过紧密的生理联系和功能协同,共同完成消化、代谢及解毒等重要任务。肝脏作为“代谢工厂”,负责合成胆汁、分解毒素、储存能量;胆囊则像“胆汁仓库”,储存并浓缩肝脏分泌的胆汁,在进食时精准释放。肝脏每日分泌约600-1000毫升胆汁,其中含有胆盐、胆色素等成分,能乳化脂肪、促进脂溶性维生素吸收。胆汁通过肝内胆管汇入胆总管,部分直接进入十二指肠参与消化,部分流入胆囊储存。当人进食高脂食物时,胆囊收缩,将浓缩的胆汁排入肠道,增强消化效率。肝胆的配合还体现在代谢调节上。肝脏将血液中的有害物质(如药物、酒精)转化为无毒或易排出形式,通过胆汁或尿液排出;胆囊则通过调节胆汁流量,帮助清除肠道内的代谢废物。两者共同维护体内环境稳定。若肝胆功能失调,可能引发黄疸、胆结石、脂肪泻等问题。保持规律饮食、避免过度饮酒,有助于维护肝胆健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