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马翠翠
长期卧床如何预防褥疮?
长期卧床者预防褥疮,关键在于定时翻身、保持皮肤清洁干燥、使用减压设备。1、定时翻身:每2小时协助翻身一次,避免同一部位长时间受压,减少褥疮风险。2、皮肤清洁:每日用温水擦拭皮肤,保持干燥,及时清理汗液、尿液,防止皮肤潮湿受损。3、使用减压设备:如气垫床、减压垫等,分散身体压力,保护骨突部位皮肤。4、营养支持:保证充足蛋白质、维生素摄入,增强皮肤抵抗力,促进伤口愈合。建议密切观察皮肤状况,发现红肿、破损及时处理。若已出现褥疮,需遵医嘱用药或进行专业护理,防止感染加重。
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25/10/29

马翠翠
胃癌早期征兆,别忽视!
胃癌早期征兆主要有上腹隐痛、食欲减退、体重下降、黑便等,这些症状易被忽视,需提高警惕。1、上腹隐痛:疼痛多位于剑突下或上腹部,呈持续性或间歇性钝痛,进食后可能加重,与普通胃病相似,易被延误。2、食欲减退:对肉类等食物产生厌恶感,伴随早饱现象,进食少量即感腹胀,导致营养摄入不足。3、体重下降:短期内体重下降明显,通常6个月内下降超过原体重的5%,与肿瘤消耗、营养吸收障碍有关。4、黑便:血液在肠道内氧化形成黑色柏油样便,提示上消化道出血,可能伴随头晕、心悸等贫血症状。建议40岁以上人群定期进行胃镜检查,尤其是有胃癌家族史、慢性胃病者。出现上述症状持续不缓解时,应及时就医,遵医嘱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。
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25/10/29

马翠翠
过敏性鼻炎中医叫什么病名?
过敏性鼻炎在中医中通常称为 “鼻鼽”(qíu),也有 “鼽嚏”“鼻流清涕” 等相关表述,中医认为鼻鼽的发生与肺、脾、肾三脏功能失调相关,主要因正气不足、外感风寒或异气(如花粉、粉尘)侵袭所致,治疗以扶正祛邪、调理脏腑为主。“鼻鼽” 一词最早见于《黄帝内经》,描述其症状为鼻塞、流清涕、打喷嚏、鼻痒,与现代医学中过敏性鼻炎的典型症状高度吻合。中医认为,肺主皮毛、开窍于鼻,若肺气虚,卫外不固,风寒之邪易侵袭鼻部,导致鼻窍不通、清涕外泄;脾气虚则运化失常,水湿内停,上犯鼻窍;肾气虚则温煦无力,不能助肺卫外,三者均可能诱发或加重鼻鼽。中医治疗鼻鼽需辨证施治:肺气虚者常用玉屏风散加减,益气固表;脾气虚者用四君子汤合苍耳子散,健脾益气、通利鼻窍;肾气虚者用金匮肾气丸,温补肾阳。同时可配合针灸、艾灸(如针刺迎香、鼻通穴)、穴位贴敷(如三伏贴)等外治法,增强疗效,减少复发。中医对鼻鼽的认识和治疗有悠久历史,强调 “标本兼治”,既缓解鼻塞、喷嚏等症状,又调理脏腑功能、增强体质,减少过敏性鼻炎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,适合长期调理,尤其对西药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耐受的患者,是重要的治疗选择。
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25/10/29

马翠翠
乳腺结节3类中医调理能治愈吗?
乳腺结节 3 类(BI-RADS 3 类)通过中医调理通常难以彻底治愈,但能起到缓解症状、控制结节生长、减少复发的作用,乳腺结节 3 类多为良性结节,中医调理可作为辅助手段,不能替代西医定期监测,需中西医结合管理。乳腺结节 3 类在西医中定义为 “可能良性病变”,恶性概率小于 2%,通常建议每 6-12 个月定期复查乳腺超声或钼靶,观察结节变化,无需立即手术。中医认为乳腺结节多与肝气郁结、痰瘀互结、冲任失调相关,调理以疏肝理气、活血化瘀、软坚散结为主,常用中药(如逍遥散、乳癖消加减)、针灸、推拿等方法。中医调理的优势在于缓解症状:若乳腺结节伴随乳房胀痛(尤其经前加重)、情绪抑郁,中医调理能改善胀痛、调节情绪,提高生活质量;同时,长期调理可帮助稳定激素水平,减少结节因激素波动而增大的风险,部分较小的良性结节可能在调理后缩小,但完全消失(治愈)的概率较低。需注意,中医调理不能替代西医监测,乳腺结节 3 类患者仍需按西医要求定期复查,若复查发现结节增大、边界不清、血流丰富等异常变化,需及时进一步检查(如穿刺活检),排除恶性可能,必要时手术治疗,避免因依赖中医调理而延误病情。乳腺结节 3 类患者可将中医调理作为辅助手段,缓解症状、控制结节,但不要期望通过调理彻底治愈,关键是中西医结合,定期监测结节变化,出现异常及时干预,才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,获得更好的调理效果。
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25/10/29

马翠翠
牙疼中医咋止痛呢?
牙疼时中医有多种止痛方法。可通过穴位按摩、中药内服、中药外敷、针灸治疗、食疗调理来缓解。1、穴位按摩:按摩合谷穴、下关穴等穴位,每次按压 3 - 5 分钟,能疏通经络,缓解牙疼。2、中药内服:根据不同病因,服用清胃散、玉女煎等中药方剂,清热泻火,止痛消肿。3、中药外敷:将花椒、细辛等中药研末,用醋调成糊状,敷在患牙处,有一定止痛效果。4、针灸治疗:针刺颊车、地仓等穴位,通过刺激穴位,调节气血,达到止痛目的。5、食疗调理:多吃绿豆、苦瓜等清热食物,避免辛辣、油腻食物,辅助缓解牙疼。中医止痛牙疼方法多样,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,同时注意口腔卫生,预防牙疼再次发生。
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25/10/29

马翠翠
崩漏中医咋治疗有效?
崩漏是一种发生在非月经期的无规律出血性疾病。该病有轻重缓急之分,重者发病比较急,出血量也很大,称为“崩”,轻者发病缓慢,出血量少,称为“漏”。崩漏中医治疗方法多样,主要有中药内服、针灸治疗、穴位贴敷、食疗调养、情志调节,通过多种途径调节身体,改善崩漏症状。1、中药内服:依据不同证型用药,如脾虚证用固冲汤,补肾固冲;血热证用清热固经汤,清热凉血止血;血瘀证用逐瘀止血汤,活血化瘀。2、针灸治疗:选取关元、三阴交、隐白等穴位。关元可培补元气、调理冲任;三阴交能健脾益血、调肝补肾;隐白是止血要穴,通过针刺调节气血。3、穴位贴敷:将具有止血、收敛作用的中药,如五倍子、仙鹤草等研末,用醋调成糊状,敷于神阙穴,通过皮肤吸收,发挥止血功效。4、食疗调养:日常可多吃红枣桂圆粥,能补血养气;山药莲子羹,可健脾益肾。避免食用生冷、辛辣食物,以防加重病情。5、情志调节:保持心情舒畅,避免焦虑、抑郁等不良情绪。不良情绪会影响肝的疏泄功能,进而加重崩漏,可通过听音乐、散步等方式放松。中医治疗崩漏注重整体调理,从多个方面入手,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平衡。患者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治疗。
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25/10/29

马翠翠
糖尿病足怎么治?
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引发的足部病变,治疗需控制血糖、处理足部创面、改善循环,严重时需手术干预,需多方面协同进行。1、控制血糖水平:这是基础治疗。需遵医嘱使用降糖药物或胰岛素,同时调整饮食、适量运动,将血糖稳定在合理范围,减少对足部的持续损害。2、处理足部创面:若有溃疡、感染,需在医生指导下清洁创面、消毒,必要时使用抗生素。避免自行处理,防止创面加重或引发更严重感染。3、改善血液循环:遵医嘱使用改善循环的药物,促进足部血液流动。也可通过适当的足部按摩、抬高下肢等方式,辅助缓解血液循环障碍。4、必要时手术干预:若出现严重坏疽、血管堵塞,可能需要遵医嘱进行手术,如清创术、血管重建术等,以挽救肢体功能。糖尿病患者应该每天检查足部,穿宽松透气的鞋袜,避免足部受伤。发现足部异常及时就医,切勿拖延,以防病情恶化。
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25/10/29

马翠翠
压疮的几个关键原因
压疮又称褥疮,是局部皮肤长期受压,导致血液循环障碍、组织缺氧坏死引发的,常见诱因有压力持续、活动能力差、皮肤状况不佳等。1、压力持续作用:长期卧床或久坐,身体局部如臀部、足跟等部位持续受压,超过毛细血管承受压力,会阻断血液供应,导致组织缺血坏死。2、活动能力不足:老人、瘫痪或术后患者活动受限,无法自主改变体位,受压部位长时间得不到缓解,增加压疮发生概率。3、皮肤状态较差:皮肤干燥、弹性差,或存在潮湿、摩擦等情况,会破坏皮肤屏障,即使轻微压力也易引发局部损伤,进而发展为压疮。4、全身营养缺乏:营养不良会导致皮肤和皮下组织变薄,抵抗力下降,受压后更难抵抗损伤,修复能力也会减弱,易形成压疮。建议定期帮卧床者翻身,保持皮肤清洁干燥,加强营养摄入。若发现皮肤发红、破损,需及时处理,严重时遵医嘱用药或就医。
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25/10/29

曹淼
中医调理肠胃效果好吗?
中医调理肠胃效果好吗?中医调理肠胃有较好效果,但效果因人而异,主要适用于慢性肠胃问题(如慢性胃炎、肠易激综合征),或作为急性肠胃疾病恢复期的辅助调理,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。中医调理肠胃注重 “辨证施治”,根据不同体质和症状(如脾胃虚寒、湿热蕴脾、肝气犯胃)制定方案,常用方法包括中药(如健脾养胃的方剂)、针灸、艾灸、推拿,能从整体调节肠胃功能,改善慢性胃痛、腹胀、腹泻、食欲不振等症状,且副作用相对较小。对于急性肠胃炎(如细菌感染引发的呕吐、腹泻),中医调理可作为辅助,急性期仍需先控制感染、补充水分,避免延误病情;若慢性肠胃问题长期不愈,或伴随呕血、黑便、体重下降,需先做西医检查(如胃镜)排除器质性病变,再结合中医调理。中医调理肠胃需坚持一定疗程,通常 1-2 个月为一个疗程,期间需配合饮食调整(如清淡饮食、避免生冷油腻),才能更好发挥效果。若自行滥用中药或偏方,可能加重肠胃负担,影响调理效果。中医调理肠胃对慢性问题效果显著,通过辨证施治和生活配合,能有效改善肠胃功能,但若有急性或器质性病变,需中西医结合,才能全面解决问题,守护肠胃健康。
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25/10/27

曹淼
中医眼中哪些人不宜喝豆浆?
中医眼中哪些人不宜喝豆浆?中医认为,豆浆虽营养丰富,但并非人人适宜。特定体质人群饮用需谨慎。1、脾胃虚寒者:豆浆性偏寒,脾胃虚寒者饮用易加重症状,如腹泻、腹胀。2、痛风患者:豆浆含嘌呤较高,痛风患者饮用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。3、肾病患者:豆浆蛋白质含量高,肾病患者饮用可能加重肾脏负担。4、服药期间者:某些药物与豆浆同服可能影响药效,如抗生素、补铁剂。中医认为,饮用豆浆需根据个人体质,避免不适反应。
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25/10/2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