共济失调是神经系统受损后出现的运动协调障碍,表现为肢体运动笨拙、平衡功能下降,但肌力正常。患者常出现行走不稳、步态蹒跚、精细动作困难等症状,严重时甚至无法完成系扣、持筷等日常活动。
共济失调的病因复杂多样,小脑病变是常见原因,如小脑萎缩、肿瘤或血管病等,导致姿势和步态异常。前庭系统损伤则引发眩晕、眼球震颤及平衡失调。深感觉传导通路受损,如脊髓后索病变等,会破坏位置觉,造成站立和行走困难。大脑额叶或颞叶病变、酒精中毒、维生素缺乏、药物副作用及遗传因素也可能参与发病。
日常生活中,患者应该均衡营养,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,避免油腻辛辣饮食。适度进行平衡训练和步态练习,但避免剧烈运动。还可以在家里安装扶手、防滑垫等,外出时使用助行器,以防跌倒。
共济失调虽病因复杂,但通过科学诊疗和系统康复管理,多数患者可延缓病情进展,维持较好的生活质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