药物可能导致血尿,部分药物因直接刺激尿路黏膜、损伤肾脏或影响凝血功能,引发尿中红细胞增多,常见于抗生素、非甾体抗炎药、抗凝药等,停药或对症处理后多数可缓解,但需警惕严重肾损伤。
抗生素类药物中,庆大霉素、万古霉素等氨基糖苷类药物,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损伤肾小管,导致血尿,尤其肾功能不全者更易发生;磺胺类药物(如复方磺胺甲噁唑片)可能形成结晶,堵塞尿路引发黏膜损伤出血,用药期间需多喝水减少结晶形成。
非甾体抗炎药(如阿司匹林肠溶片、布洛芬缓释胶囊)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,影响肾脏血流灌注,长期大量使用可导致肾间质损伤,出现血尿,伴蛋白尿,原有肾病患者风险更高,需避免长期连续用药,必要时更换为对肾脏影响小的药物。
抗凝药(如华法林钠片、硫酸氢氯吡格雷片)通过抑制凝血功能预防血栓,但过量使用可能导致尿路出血,表现为无痛性血尿,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,根据指标调整剂量,出血明显时需遵医嘱暂停用药或使用止血药物(如氨甲环酸片)。
某些抗肿瘤药(如环磷酰胺)可能引发出血性膀胱炎,导致血尿,用药时需同步使用美司钠注射液预防;中药(如含马兜铃酸的关木通)可致肾间质纤维化,长期使用易引发血尿,需避免滥用不明成分中药。
发现药物相关血尿后,需及时停药并就医,轻度者停药后多饮水可缓解;严重者需检查肾功能、尿常规,使用护肾药物(如百令胶囊),必要时住院治疗。药物可能导致血尿,用药期间需关注尿液变化,遵医嘱用药并定期监测,降低药物性肾损伤风险。